您好,欢迎来到旦昊中医馆! 今天是:

医疗资讯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宋太祖艾灸治弟病,旦昊三伏话养生

2017-07-08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载,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生病,宋太祖去探望他,为表示兄弟情深,宋太祖亲自用点燃的艾条为弟弟治病“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您也许觉得奇怪,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宋太祖懂得医术啊?其实,在宋代时,用艾条治病这事非常流行,普通百姓都掌握一些艾灸的技巧。比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留下著名的《灼艾帖》,说明在文人阶层,艾灸也非常盛行。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画家李唐的绘画《炙艾图》让我们看到一位中医为老农进行“灸法”治疗的生动场面。《炙艾图》为立轴,绢本,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它描绘的是古代艾灸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郎中正在为病人用艾灸治病。郎中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的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上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色。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准备给病人贴敷。


《炙艾图》上郎中用艾条给老农治病的方法,就是宋太祖用来为弟弟治病的方法,在中医上称为“灸法”。“灸法”起源于中国上古时期,其效果十分显著,它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养生保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最重要的,它是一种自然疗法,只需要点燃一根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就可以达到祛病养生的作用。

针灸,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就是把金属针刺入患者穴位,运用特殊操作手法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用燃烧的艾条,熏灼患者穴位的皮肤,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据专家考证,中国秦汉时期把“烤灼”治病的方法称之为“灸”。当时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记载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是说,“针法”治不了的病,“灸法”反而能够治愈。

此后,“灸法”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医疗法,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从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到唐代药王孙思邈,都对这一中国传统疗法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在他们的医学著作里总结出大量“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治疗经验。唐宋时期,随着“灸法”的专门化,甚至还出现了以施行“灸法”为业的灸师。唐代诗人韩愈,就曾在诗中写道:“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诗中生动描述了“灸师”实施艾灸的场面。

对于“灸法”材料的选择,古人发现用艾叶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据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记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对于艾叶的采摘,古人也非常讲究,只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采摘,因为这个时候是艾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其“灸疗”效果最好。

与中医“针法”相比,“灸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所以非常普及,深受人们的喜爱。按照中医学说,“灸法”有消瘀散结温阳补气的作用,可用于养生保健,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显著效果。


看过《炙艾图》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幅画所描绘的老农表情很痛苦,用“灸法”治病一定很疼。事实上,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古代医生还发明了没有痛苦的“灸法”,就是先在人体皮肤上敷一层盐或姜片,然后再用点燃的艾条进行熏灼,这样不仅没有痛苦,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至今日,“灸法”这一中国传统医疗方法,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三伏灸,为此旦昊中医秉承继承发扬传统中医的理念为大众提供最具特色的三伏灸。

旦昊三伏灸的特色

旦昊三伏灸有别于普通三伏灸,旦昊三伏灸对于每个患者的不同体质通过专业的号脉,并根据症状,制定每个人专属的治疗方案,然后用艾绒点燃,隔姜先温灸特定的穴位,灸后再行穴位贴敷。先利用艾火温热刺激激发经气,再通过药物贴敷,使效力更深,对阳虚者补虚助阳、寒邪内凝者拔除寒毒以达到治疗防病的目的。艾灸有极强的渗透力,可温经通窍,灸后再贴敷的疗效比单纯使用贴敷将超出许多。

道地药材

艾绒:选用三年陈艾,其绒体柔软且细腻,火力足、性温暖,气味芳香、通透走窜,最吻合灸法温通温补的治疗特点。

灸粉: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选取精良道地药材,选配旦昊独有的药方,能温补脾肾,通阳利气,驱寒散邪。

旦昊三伏灸的时间

初伏灸:2017712-716

中伏灸:2017722-726

末伏灸:2017811-815

每日的8:30-15:00

温馨提示:旦昊中医按传统的灸法做三伏灸,没办法同时接诊多人,如果您有兴趣尝试或想了解更多三伏灸的情况可提前致电旦昊中医前台:0592-8899166提前预约或咨询。

 


在这边粘贴网站统计代码